close

文資相關議題

l          1.樂生療養院有部分要被遷移這是以保存歷史證物為要的世界文化潮流嗎?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與捷運通車何者為重?

l          2.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活動如何和國際接軌?官方:推動文化資產保存國際接軌,繼續加入重要國際保存組織,如ICOMAAMICOMOSIICAIC及日本文化財保存修護學會等      派員出席國際保存會議、舉辦國際保存研討   會、派員至國外發表保存修護研究成果、邀請國際保存修護專家來台進行專案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工作建置世界保存網          路。這麼做真的有用嗎?

l         3. 地方、社會到國家等從小範圍到大範圍的文化資產保存所面臨的癥結性難題?

 

行動保存(文化資產公共性)

當一個物件要成為文化資產時,通常會透過省議會開會等省察流程來讓文化委員們投票,但是在這當中常常參入了一些「利益」上的勾結,也就是說,假如這個古蹟有礙於開發主義的結構體系內,建商能透過專業人士來關說背書,把所有的利益放在前來思考,而在開會省議的過程中又有很多的官商勾結,所帶來的就是對於古蹟之迫害與消失。這麼講來當一個文化資產在台灣的形成是由一個「權力」主體的結構下所形成的,也就是小型的會議當中有主權的人來決定,而並非是從「公平」的討論之中真正的了解其價值與內涵,使得許多的文化資產就此消失不見,但是,權力是一種意向性而非主觀的,他是可以被人理解的,而且並不是某個個體就能夠來選擇或決定,因為他必須具有合理性及公平性,才能夠讓這個社群內的人都了解並接受,而我認為在文資的認定過程中,必須要透過「公共性」的方式來讓他成為「公共財」。

所謂的公共性就是讓這項物品公開化,並不是說把他說明讓大家認識而已,重點是要透過認同感的意識來讓這個社會所有的人都覺得他是「我」的事,保護他留住他是我應盡的義務;而公共財也就是大家的所有財產,也就是讓此社群內的人了解他的存在性具有意義,並且透過公共性來認同他的價值,這樣才是真正的使一個文資「活」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那這樣的公共性的形成又該如何去執行呢?在生活中假如沒有遇到困境或對於自己的重大改變,可能就不會去注意到身邊即將消失的寶貴事物,更不會去討論他的消失有甚麼樣的影響,而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常常會形成文化斷裂的形成,很容易就把一個物件改變或是接受新的事物來取代,也因為生活的便利性及習慣性也漸漸的忽略了原本的物件(漆碗被塑膠碗取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透過「議題」來促使其討論的空間,當我們習慣使用了塑膠類的物品,有沒有想過說他造成了無法回收的汙染,並且在燒毀過程中所產生的氣體增加了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增加,由此可見「環保」與「健康」等議題的產生,討論聲浪的發起將會帶給人們另一種新的想法,而漆器是由木製品在外層擦漆而製成的生活用品,他不但能夠長期使用,就算有磨損也能夠去補強並加以重複使用,這樣不僅能夠減少垃圾、有毒物質的產生,還能夠增加生活中的優雅及趣味。這樣形成的議題性將能夠帶來共同的想法及意念,並且由知識傳播的公共性來讓此社會中的人認同其價值與意義,真正的帶動對於保存或維護等議題來促成文化資產的保存信念。所以我認為,決定這些文資價值的「權力」應該要屬於公平性合理性的機制下產生,並透過專業的知識來形成公共性,因為文化資產應該不只屬於個人或一個體的討論,應該是要由所有社會的人一起來關心並保護他,從公共性去衍生各種議題的思考,促使大家對於文資的價值觀改變,形成一種義務性的行為及想法,才能夠說是真正的在保存文化資產。

我認為應該要去發掘他的社會議題,並且透過各個面向去讓這個遺跡成為生活在此社群的公共財產,製造出一種存在的榮耀感與責任感,透過大家的行動力量來催使建商迫害,並且讓這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及教育層面的文化資產活在大家的生活中,成為這城市中提升文化價值的重要核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sets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