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來樂生、各地的舊社區、眷村到國光石化、中興新村陸續傳出拆遷、污染等事件,進而引起地方或大或小的保存運動,希望利用遊行、演講等方式引起大眾的輿論來監督政府的行為。而行動保存就是為了「保存」與否所做出來的行動,從文化資產的角度來看,當然是以保存為第一優先的考量,但是保存之後的用途、規劃與當地生活的融入也都必須要納入考慮之中,而在做出這些評估之前,對於保存物的調查就是行動的開始,透過田野更能了解保存物的現況以及能彈性調整的地方;並不是每個人對文化資產的看法皆相同,但是透過行動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我認為才是首要之事。

    以雲旭樓來說,它位於雲科大的一個小角落,在面對是否要拆除並建立新大樓時,曾在文資系引起不小的討論,甚至開了公聽會廣納學生、老師的意見。為什麼當時雲旭樓可以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因為這與文資系的利益切身相關,一方面是資金、空間的實質增加,一方面卻關係到外界對「文化資產維護系」的觀感,面對自己系上發展的抉擇,大家都踴躍的表示自己的意見,而公共論壇的開啟,首要條件便是有引發大家討論的議題,這個議題可以是切身相關,也可能是關懷他人,公共領域是介於私人與國家公共權威之中間區域,它是由「私領域」推向公領域的整合機制,這是維護批判性的公共論述不可或缺的條件[1],也就是說我們要以管自家事的態度,來面對社會中的各種議題。以雲旭樓為例,系上同學參與了討論,但學校其他學生以及教職員對此可說是漠不關心的;所以在這論壇裡,兩種聲音對文資系都是有幫助的,我們聽不到其他聲音,也就容易陷入思考的框架之中,抉擇不了下一步的作法。我認為公共論壇的功能,就是希望透過民眾的加入,表達自身對社會的期望或意見,進而達成對議題的共識。

    因此這樣的行動目的,是要讓民眾不再只是透過大眾媒體被動的了解這些事件,而是親自體會保存物的氛圍,產生對文化資產的關心,且不再只是專家學者的事情而已。但民眾在公共論壇發表的意見是否能激起效用,這又是另一個面向,當民眾意見與權力者的決策相左,此時就必須要思考如何利用普世性、公平性等價值來說服更多的人認同自己的想法。以雲旭樓來說,透過大家都經歷過的教育問題,以及對下一代的關心,建構出大家對教育的需求與問題性,藉此傳達出雲旭樓=台灣教育縮影的社會想像,相關活動都在雲旭樓進行,擴大問題層面,例如,技職與高中之間的問題,可以擴大到台灣是怎麼看待技職體系與一般的學術體系,如此雲科大的學生便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利用討論學生可能面對的霸凌,則可以深一層的探討社會亂象,如,學生價值觀改變、家庭教育等問題。總之,讓更多人加入對台灣教育的討論,而越多人參與,雲旭樓也就活在更多人的心理。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sets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