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何的文化資產保存皆涉及行動,唯各種行動因應不同階段與案例,皆應存在不同的論述重點:大木榫接的傳統技藝,需要新時代的匠師透過實作進行傳承;面對苗栗古窯、文貴醫院、雲旭樓的搶救工作需要社會運動在短時間內激發社會關注;當日本NHK電視台大阪放送局興建工程意外挖掘出西元五世紀的前期難波宮遺址,開發與保存雙方需透過協調溝通尋求雙贏的處理模式;每年的媽祖繞境以廣泛的活動參與促使傳統文化的普及度與影響力不減反增;文化產業的經營則需要面對公司部門、相關產業的整合來推動;文化教育的整備才能培養社會對於文化資產重視的意識——文化資產的永續經營無法僅只倚賴研究室裡的研究或會議室裡的辯論,保存需要行動,永續的保存更需要持續的行動!

 

文化資產與每個自我的連結 

 

文化本身涉及廣泛的空間、社會與時代脈絡,使文化資產本身除對於廣義的公眾存在關係之外,更具備相對性的特質,即其價值因不同的行動者而有不同的觀察角度。除在理論上握有文化資產物件產權的「業主」之外,於林崇熙教授所著〈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一文指出的其他幾種層次裡:「社區的文化資產」、「社群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的文化資產」、「大家的文化資產」、「社會價值觀」,文化資產確實可能越出產權的界定,與其他團體發生連結關係,此時,業主對於文化資產的支配權力,因應著認同的產生、情感經驗的擴散,以及價值的建立,相對地產生部分無形的轉移。

 

「我們注視的從來都不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1]人們無法感受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因為體會不到文化資產與自我的連結關係,在探問以下問題時:文化資產的保存能否激發各種面向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可能?不論是對社會/學術/文化/歷史/經濟/城鄉發展等各種面向,能否同時發生意義?文化資產如何成為真正的「公共財」,而不會對任何的族群成為負債?核心關鍵在於文化資產需讓每一個角色在自己的層面上面看到價值。

 

透過「行動」創造關係,透過「關係」形成連結 

 

文化資產涵構著許多層次的生活智慧、精神哲學、社會傳統與情感價值,當各族群都能夠從這些原本隱而未顯的內涵中,找到文化資產連結於自己的意義時,文化資產才能被需要,進而產生重視,不再是面對開發現實時隨時可以被犧牲的邊緣物。不論是制度、法令、社區、社群、委員……,任何一種單向的努力都不足以獨自建立起支持文化資產保存的環境,文化資產只有在對越多人發生意義時,確保其永續經營的社會脈絡才能更趨健全。

 


[1] 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2010: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頁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sets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